腹泻,又称泄泻,指排便次数增多、粪便稀薄、甚至泻出如水样的大便的情况。包括急、慢性肠炎,消化不良,胃肠神经功能紊乱等疾病。
其病理因素主要是湿,主病之脏主要在脾。多由脾胃运化功能失职,湿邪内盛所致。所以腹泻也要辨证施治,找准病因才能正确病除,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四种常见的腹泻类型。
脾
虚
腹
泻
”
胃是管收纳的,脾的主要功能是帮助胃消化收纳的东西,将其转化为营养物质和糟粕。人若是脾虚,胃消化能力下降,胃里面的水谷跟糟粕就混合而下,出现拉肚子。
脾虚腹泻的人稍微吃一点辣的、凉的、油腻的,就会拉肚子,而且大便中往往有不消化的东西。
针对脾虚腹泻,可以直接服用中成药参苓白术丸,当然,也可以自己在家煮养生茶参苓白术汤来调理。
参苓白术汤
”
组成:党参、炒白术、薏仁、肉豆蔻、炙甘草、茯苓、白扁豆、干姜、阳春、砂仁、桔梗。
用法:将药材装入过滤袋,用清水冲洗后,放入锅中,加入800-1200毫升水,或漫过药面4-5厘米,大火烧开,转小火煮30分钟即可。
功效:益气健脾,渗湿止泻。
需要的朋友可以直接点击下面图片。
着
凉
腹
泻
”
寒性泄泻的人,主要症状是很怕着凉,只要受点寒凉就泄泻。这种虚寒性泄泻的病人,最适合用神阙穴和关元穴这两个穴位来温阳,若时间充足也可以加灸足三里穴。
神阙穴为任脉上的阳穴,就是肚脐眼正中的位置,有很好的温阳作用,是人体的长寿大穴。关元穴在脐下三寸,也就是四横指的位置,关元也是一个温阳大穴。
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,距离胫骨前脊外侧一横指的距离,是胃经穴位,它有调理脾胃、补中益气、通经活络、扶正祛邪的功能。
艾灸方法:
每天选择1~2个穴位来艾灸,依次循环,一个穴位艾灸30分钟左右,每艾灸10天可以休息2~3天,直到恢复健康为止。
肝
郁
腹
泻
”
肝郁腹泻又称痛泻,这类病人是一紧张、一着急就想上厕所。这种泄泻和情绪有很大的关系,大多会因为抑郁恼怒而泄泻,伴有胸胁胀闷、腹内作响、腹痛难忍等情况。
病因是肝气瘀滞不疏,所以叫肝郁泄泻,这种情况中医有个专门的痛泻药方来治疗。
痛泻要方加减方
”
组成:炒白术30克,炒芍药20克,炒陈皮15克,防风和炮姜各10克。
功效:陈皮行气止痛,炒白芍有平抑肝阳的作用,炒白术有健脾止泻的作用,防风能够散肝郁,疏脾气,炮姜有温中止泻的功效。
几味药搭配在一起,能够平肝火,健脾。
五
更
泻
”
黎明之前,阴气盛,阳气还没有恢复,脾肾阳虚者,肾关不固,隐痛而作,肠鸣即泻。这种情况被称为五更泻,这是因为肾阳不足,命门火衰,不能蒸化才导致的疾病。
五更泻的表现为每天早晨大约四五点就得起床大便,患者不是睡醒了才起床上厕所,而是便意把他们从睡梦中叫醒的,同时伴有隐隐腹痛。
出现五更泻这种情况的话,就需要补肾,适合用四神丸。
四神丸
”
组成:补骨脂、大枣、生姜各12克,肉豆蔻、吴茱萸、五味子各6克。
做法:以上五味,粉碎成细粉,过筛,混匀。另取生姜捣碎,加水适量压榨取汁,与上述粉末泛丸,干燥,即得。
功效:温肾暖脾,涩肠止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