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到老年,身体最脆弱的不是皮肤,不是眼睛,而是背后的那根“中流砥柱”——脊柱。你可曾注意过身边长者,有人挺腰如松,有人却弯腰驼背、步履蹒跚?那不是年纪的问题,是骨气不足、精髓枯竭。中医云:“肾主骨,脊为肾之府。”65岁后,人的骨骼开始走下坡路,脊柱改变,就是老化的信号灯。你若能看懂这背后的门道,也就看懂了自己的寿本所在。
**① 腰背塌陷,往往是肾气告急的外现
一个人若行走间总是腰不直、背渐塌,很可能是肾精衰弱、骨髓空虚的表现。
在中医里,肾藏精生髓,而髓充于骨,骨又托起脊。老来阳虚骨寒,一塌便是不断向下泄。
你家的老人行走时是否渐似“拉弓似满月”?别以为是肌肉老化,其实是“骨之本气”在流散。
尤其早晨起床若常觉腰部发冷、僵硬无力,那就要提防“肾阳不振”。
老人平日可以多做些“拍脊、揉腰”的功法,配以黑芝麻、牛骨汤做日常补养,以助骨气坚固,不垮本身之根。
**② 肩颈不灵,是气滞血瘀在脊中作怪
有些人年纪一大,转头困难、肩背酸痛、手臂发麻,不是什么简单劳损,而是气血运行不畅所致。
“气为血帅,血为气母。”脊柱是脑脊精华的通道,气血如水道贯通,一旦失调,自是“流而不畅,痛而不止”。
你可否有试过躺下就脖梗,久坐后背僵?那就是局部瘀滞的肉体见证。
这等人可尝温灸大椎、推拿肩井,饮食中少寒凉冷饮,多温补筋骨之物,如黄豆、桂圆、羊肉等,有益“壮筋软坚”。
唉,身体不转,人生也就渐僵,通一处脊骨,活半身阳气。
**③ 行路不稳,是骨弱无力、髓虚动摇
老年人中,腿没病、脚也不疼,却走不稳、崴脚频发,此乃筋骨败、脊中髓虚。
中医讲“髓海不足,不能濡养四肢”,懂此理者便知,从脊柱衰开始,行走之力也在流失。
你是否曾见长者走路如踩棉花?风吹即晃,身轻骨沉,这是“肾骨都亏”的真实体现。
平时应重在“固肾填髓”,可适当服食桑椹、核桃、杜仲、续断这类益肾强骨之品,助骨稳、筋强、行如风。
如果等到跌倒骨碎才来补,一则疼苦难忍,二怕拖累余寿。
**④ 晨起背僵,乃寒痹湿困、阳气不达
不少人一睡醒,腰背像块木板,站都站不直,热敷才缓,是寒湿入里的典型表现。
尤其年长者肾阳本虚,再加过夜阴气强,湿邪“闭”在筋骨之中,晨醒即显原形。
试问你晨起是否总要“热几分钟”才能活动?那就是阳气滞、精力耗。
这类人,热敷艾灸不能少,饮食多温热,多饮姜枣汤以通寒解表。
居室也宜暖,切忌睡凉床、穿湿袜,夜间常护后腰,是给脊柱留“阳路”,早起不再步难行。
哈,老来最怕一凉,背受寒则全身皆惧,这背后的中医机理,不可不察。
**⑤ 强脊先强肾,养骨从养气血做起
脊柱健康与否,不在你表面动作是否灵,而在其内气是否充盈、精髓是否藏得住。
人至老年,常有“骨肉相离”之感,肌肉下坠、脊柱突显,其实源头在“精不足、血难养”。
如果把骨当成树干,那气血就是水肥;浇不够,树便干裂,弯曲枯黄。
每日走动不过三五千步即可,贵在坚持;饮食不要太清苦,适当用些温补如羊肉炖枸杞亦无妨。
同时,宜静养身体,气血运行才不会虚浮,防骨衰莫过于养正气、和阴阳。
嗯,有道是养肝养目、养肾养骨,脊柱硬就是人的“生命支柱”。
结尾
有句俗语说得好:“人老先老背。”脊柱弯了,骨头虚了,寿数便难长。若常觉腰困、走路不稳、转头发僵,别再拖着不理,它是一道无声的警钟。你有没有每日为骨加一把火、添一份气?从今天起,不妨早起拍拍背、多吃养骨食、少吹寒风,让你的脊柱坚挺如初。挺得直,活得久,一句实话,道破衰老的关键门槛。